花杆早园竹是禾本科,竹亚科,刚竹属竹类植物,竿高可达6米,幼竿绿色,光滑无毛;竿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。箨舌淡褐色,拱形,边缘生短纤毛;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绿色,叶舌强烈隆起,叶片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,笋期4月上旬开始,出笋持续时间较长。 分布于中国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北等省区。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。早园竹笋味较好;竹材可劈篾供编织,整竿宜作柄材、晒衣竿等。

生长环境
早园竹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旱力抗寒性强,能耐短期-20℃的低温;适应性强,轻碱地、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长,土壤疏松、透气、肥沃,土层深厚、透气、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、沙质壤土,普通红壤、黄壤土均可,pH值4.5-7,早园竹怕积水,喜光怕风。
繁殖方法
母竹须选择1-2年生,胸径2厘米左右,生长健壮,无开花、出笋早的优良品种。挖竹时须掌握留好鞭,且带宿土。留枝4-5档,削去多余枝梢,以减少水分蒸发。5月下旬-6月梅雨季和9-10月桂花季为最好,成活率高,
一般每667平方米栽80-110株。栽竹前每穴施基肥10千克腐熟厩肥或1千克菜饼(在回填土时要拌匀);未施基肥的可到次年母竹成活后补施。植竹要做到“深挖穴、浅栽竹、紧壅土、重浇水”。栽竹深度掌握比原来深2-3厘米为宜。栽后要浇透定根水,防止母竹失水萎蔫,如遇连续晴天,隔几天应再浇透水一次。
栽培技术
栽竹后1-2年,应以留笋养竹为主,每株母竹留种笋2-3株。第三年在3月下旬-4月上旬,可挖取部分笋,但仍要按每株母竹留2-3株种笋,种笋要分布均匀。新竹长成后应及时钩梢,通常在6月中旬进行,钩梢后留枝10-12档,以增强抗风、抗雪灾能力。
新造林地肥力较差的以施有机肥为主。可在母竹和新竹周围块状施肥,每墩施腐熟畜肥10-15千克或菜饼1-2千克。全年施肥两次:第一次于5月下旬-6月份施行鞭肥,结合翻垦(深30厘米)施入;第二次于9-10月施孕笋肥,结合翻垦(深10-15厘米)施入。
新造林地立竹稀疏,阳光充足,土壤易板结,杂草滋生,应及时松土除草,以利新竹生长。植竹当年可在林地空间套种农作物,以短养长,以耕代扶。套种作物应选择能固氮的豆科类或生长期短、施肥量多的植物,切忌套种秸秆高、藤茎长、耗肥多的作物。注意不能套种芝麻,以免引起竹子烂鞭。